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章专题 > 非遗之典雅吟诵——情通古人 修身养性 传承国学

非遗之典雅吟诵——情通古人 修身养性 传承国学



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,全球几十亿电视观众聆听三千儒生手持竹简高声吟诵孔子《论语》:


「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」
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」
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
「德不孤,必有邻」
「礼之用,和为贵」

「··· ···」





手持竹简高声吟诵的精彩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。


中国的诗文是吟诵的,这是西方人早就普遍知道而且羡慕的事情,是西方人眼中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一。



吟诵,非物质文化遗产

吟诵,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,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,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,代代相传,人人皆能,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,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。



汉语的诗词文赋,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,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,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。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。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,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,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。


吟诵,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

吟诵是一把钥匙,而且中华文化的精髓都在经典里头,实际上国学所有的东西,都存在于我们先人留下的经典里边。读通了经典,就掌握了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、主要精华。

清代大学者戴震先生说过,"经之者,至道也","经"是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部分,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在经典之内。"所以明道者其词也",所谓"文以载道",是说经典文词是承载道义的关键。

"所以成词者字也",能够组成一句话的是字,只要打通了字词本义,则可循序进入文化的殿堂。"由字以通其词,由词以通其道,必有渐。"学习经典、阐释经典关键在字词。




吟诵,背诵、记忆的最好方法

传统文化或者经典诗文,如果除了解释字义,还要分析主题、结构、写法、背景、意象、意境等等,会花费大量的时间,而学生年纪幼小,多半不能记住,更难得理解。而古代老师,除了解释字义以外,讲解不多,而多半通过吟诵把自己的理解灌注其中,教给学生。




学生会记住吟诵,其中如句读、语气、声调、情绪等等,一起记下,等到年长,自有豁然开朗的一天。是以古人记的多,悟的也多。现在讲解太多,背诵太少,讲的记不住,背的无神韵,自然竹篮打水。


吟诵,古为今用,中体西用

国学教育需要从耳学回到目学。要让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。古为今用,中体西用,回归到中国式教育正途,贴近生命教育,关注文化常识、心智提升、性情教养,实现王阳明所说的“使其行之,行中得知,即行知”是学习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与思路。



吟诵,幼儿阶段启蒙中华国学经典

特级教师,当代“素读”经典课程创始人,古诗词吟诵专家陈琴老师在《功夫语文的操练》一文中提出:“一部分先觉悟的老师必须舍得花精力练学生的语文功夫:背诵十万字,读破百部书,能写千万言。”从记忆良好的幼儿阶段启蒙,以愉快地诵读经典为切入点,大量熟诵经典内容为学习目标的教学形式,以“吟诵”为主,即是不单纯追求所读内容的深刻含义,以涵咏诵读为主,目的是熟练记诵。





经过长期实践,探索出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,率先把经典“素读”的理念引入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。解决了当前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难于推进教学、学生难于记诵经典问题。经过积累,从幼儿启蒙阶段开始是最扎实有效的。


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“素读”训练后,个个都能达到“背诵十万字,读破百部书,能写千万言”的教学目标。对《弟子规》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《声律启蒙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老子》《飞鸟集》等经典名篇全都滚瓜烂熟。教学成果被多家报刊、电视台作为专题报道,并被评为“推动古诗文诵读的百佳教师”“推动经典诵读优秀个人”“2008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”。




吟诵,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


吟诵只论其神态,中正平和,精气内敛,可荡涤乖戾之气,养成君子之风。学习传统文化,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在的精神。形式和内容不统一,精神自然难寻到。




诵读古典诗词对于一个人的内在德行、外在能力都有强大的培养提升作用。吟诵里面,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,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。



(图文源于网络整理)